王虎華
水之北為陽(如洛陽),水之南為陰(如江陰)。揚州曾有一個名字叫“江陽”,顯然,揚州在江北??墒?,在歷史上,揚州卻屢屢被稱為“江南”,可謂奇哉怪也。
早些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出過一期“江南專輯”,封面上有醒目大字:“江南到底在哪里?”引起強烈反響。
氣象學家說,“江南”是梅雨。認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湖北宜昌以東直至大海,都是江南。范圍夠大,揚州被包括其中。語言學家說,“江南”是吳語。認為南方方言區中的吳語區,可看作江南。揚州人說江淮官話,不在此列。地理學家簡直離譜,竟說江南即江南丘陵區,即南嶺以北,洞庭湖、鄱陽湖以南,太湖以西的一片丘陵、盆地相間的區域。那別說揚州,就連太湖和周邊地區都不在內,讓人無法接受。
事實上,揚州雖在江北,長時期里代表的卻仍是江南文化。唐朝以后,揚州經濟和文化十分繁榮,在全國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時人有“揚一益二”之說。因此,唐代大部分歌詠江南的詩詞竟都是描寫揚州的,揚州成了無可爭議的“江南”。
把揚州看作是江南的重要的原因,是揚州與江南的“神似”,有人甚至說揚州曾經比江南“更江南”。它的繁華、它的富庶、它的文化、它的風尚……都和江南相通、相似、相媲美。因此,唐代的大詩人一再把揚州當作江南來吟詠,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那么,揚州算不算江南,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是嫌江北的名聲沒有江南好和大,硬要擠進江南嗎?是因為歷史上揚州一直被視為江南,如今有人不認賬了,我們就要來“恢復名譽”,打一場“保衛戰”嗎?都不是。
中國人形容某個地方富庶,往往喻為“江南”,如“塞上江南”“陜北的好江南”。江南是國人心目中的“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文人們對江南的美化,也把江南塑造成了一座天堂?!吧嫌刑焯?,下有蘇杭”,已經直白地說出了中國人的一種愿望,即江南是理想的居住地,是最值得生活在那里的地方。江南的概念體現了一種終極追求:即天堂情結。
揚州是“江南”的說法提醒我們,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以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著稱于世的,而不是其他。說揚州是江南,既不是地理意義上的,也不是氣象學、語言學等意義上的,而是歷史學、文化學意義上的。它更主要的是說明了揚州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最能代表江南地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發現古人稻作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而距今約6000年的高郵龍虬莊文化中也發現了炭化稻,這絕不是巧合,說明遠古時期揚州地區和江南地區一樣,很早就種植水稻。至于舟船,揚州正是一個“車馬少于船”的水城,周圍也是一片水鄉澤國,與長江三角洲的大片江南地區同為“魚米之鄉”,其文化背景的一致確乎如出一轍。
在工藝品的制作上,揚州熔南北之長為一爐。漆器、玉器,無不如此。在園林建造上,揚州合南北特色于一體。揚州園林既具皇家園林風范,又具南方園林秀麗,蓮花橋則成為兼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代表作。在飲食烹調上,揚州調南北口味于一鼎。北方人以面食為主,而揚州包子卻在全國聞名;南方人以米飯為主,而揚州炒飯卻成了世界品牌。所有這些,都讓揚州文化成為極具包容和兼容特點的、諸方人士都能接受的一種文化典型。
如此看來,自然地理、行政地理和文化地理三因素的互動和交錯作用,造就了一個地方的整體風貌和品位。這三者很難重合,揚州就是這三者錯位的典型。就文化地理而言,揚州無疑應該屬于江南。揚州地處江北卻被視為江南,這是文化地理對自然地理和行政地理的超越,是文化力量充分顯現的突出典型。
像揚州這樣地處江北而被稱作江南的城市,僅此一家,堪稱典型中的典型,難怪人們要說揚州“最江南”了。
作者簡介:
長期擔任文史資料編輯,曾任揚州市政協文史委主任近20年,主編及撰著書籍多種。業余從事文學創作,有作品集《良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