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8月12日上午10:00
地點:市政府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發布人:揚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孫景亮
揚州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友芳
揚州市工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云翔
揚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張其龍
高郵市副市長蔣 瑋
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徐春茹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億萬人民勠力同心,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統籌發展和安全,疫情防控取得了積極成效,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績,在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了歷史主動。全國各級宣傳思想戰線也聚焦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這條主線,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籌推進重大主題宣傳、重大文藝創作、重大主題出版、重大工程建設,大力弘揚時代新風,在全社會營造了團結一心、砥礪奮進的濃厚氛圍。4月以來,省委宣傳部持續推出“足跡”“總書記請放心”“黨代表話十年”等專題報道,舉辦“奮進新江蘇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了濃厚氛圍。
根據工作部署,為營造我市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濃厚氛圍,展示揚州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市政府新聞辦將從即日起舉辦“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揚州市‘六個好地方’建設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發布會共分六場舉行,分別聚焦“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協同發展、城鄉融合”“綠色發展、美麗宜居”“文化繁榮、文旅共興”“共同富裕、人民幸?!薄爸卫砀咝?、活力彰顯”六個好地方的建設情況。我們將邀請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和地區分管負責人介紹揚州市‘六個好地方’建設情況。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一場,請相關部門和地區為我們介紹一下“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好地方建設的情況。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
市發改委副主任 孫景亮,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友芳,
市工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張云翔,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市行政審批局局長 張其龍
高郵市副市長 蔣瑋,
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徐春茹,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社、央廣網、網易新聞、新華日報、省廣電總臺、現代快報、揚子晚報、江蘇經濟報、鳳凰網、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電傳媒集團等。
首先,請市發改委孫景亮副主任進行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發改委副主任孫景亮: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好!習近平總書記盛贊揚州是個好地方。好地方,必然要有好的經濟作基礎,好的經濟必然要有好的現代產業體系來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市著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加快提升產業層級,持續培育創新動能,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積極進展。
下面,我從三個維度,向大家介紹我市新時代“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好地方取得的積極進展和巨大成就。
一、新時代的十年,揚州三次產業結構大調整、發展能級不斷躍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經濟總量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293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6696億元。人均GDP從2014年,率先在蘇中蘇北地區超過省均水平,并于2017年突破10萬元,2021年提高到14.7萬元。
這十年,全市經濟規模不斷做大的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從經濟發展能級的標志性指標——三次產業結構看,全市經濟從2012年農業占7%、第二產業占53%、第三產業占40%的“二、三、一”結構,到2020年農業占5.1%、第二產業占46%、第三產業占48.9%的“三、二、一”結構的根本性轉變。而且,46%的第二產業增加值中,有39.8%來自先進制造業。從產業內部結構看,這十年,全市制造業通過大力培育“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走內涵式發展路徑,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產業均超過千億元規模,先進制造業集群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高達70%,高新技術產業占制造業的比重超過50%。另外,服務業方面,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也高達56.3%,既服務了先進制造業發展,也支撐了服務業發展的半壁江山。
特別是最近幾年,全市上下堅定“產業強市”不動搖,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埋頭發展實體經濟,牢固樹立產業鏈思維,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為主攻方向,初步構建了具有揚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態勢明顯,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步伐正在穩步提速。
二、新時代的十年,揚州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成長
“十三五”以來,我市堅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優化經濟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舉措和重要抓手,聚力打造“5+3”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持之以恒做大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電網、節能環保5個主導產業,積極培育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醫藥3個新興產業,不斷匯聚創新資源,著力強化主體培育,加快產業集群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快速壯大。最近5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高達10%,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已達42%,成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三、新時代的十年,揚州航空產業無中生有、化繭成蝶初露崢嶸
“十三五”期末和“十四五”以來,我市堅持錨定“創新示范、多元融合”發展定位,積極培育發展航空產業,短短四年左右的時間,實現了“從無到有、由散到聚”的轉變。目前,全市已有航空產業上下游關聯企業近百家,初步形成了“飛機主機+機載系統”的軟硬件兼備的產業發展體系,以及“科研創新+人才培育”的智力支撐體系,初步構建起“一核引領、兩基地協同、多點聯動”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是積極培育飛機整機總裝和配套產業集群,致力打造以航空科技研發和航空裝備制造為主導,以通用航空、民航運輸、航空文化教育為輔的“兩主三輔”產業體系。通過加強與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合作,先后引進了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中航機載共性技術工程中心和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等重點項目。
二是緊緊圍繞引進航空領域高精尖人才,揚州市為所有新引進的航空人才提供購買租賃補貼、人才公寓、生活配套、醫療服務等全方位保障,已吸引超400名國內“雙一流”優秀年輕碩博人才來揚。目前,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已經在揚辦學,在校研究生超360名,永久性辦學場所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未來更有望通過“筑巢引鳳,以點帶面”,推動航空產業在揚蓬勃發展。
三是優先打造發展平臺蓄積產業動能,到目前為止,落戶我市的“兩院一中心”,已成為全國航空產業鏈的引領性科創項目,承接國家重大研發課題100余項。其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是長三角唯一的飛機主機所,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已經成為中航系統人才培養的產學研基地,中航機載共性技術工程中心已經成為國家民機機載自主可控計劃的共性基礎項目。在龍頭項目的引領下,我市航空產業已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18個。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在舉國上下喜迎二十大的偉大時刻,全市發展改革戰線的干部,將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經濟思想精髓要義,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按照“十四五”規劃藍圖和市委八屆全委會歷次會議的要求,緊扣“323+1”主導產業,堅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雙輪驅動”,守正創新,務實奮進,把揚州好地方的產業體系培育好、發展好,推動揚州好地方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好!
最后,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發展改革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如果后續還想了解相關情況,可以和我聯系,我的通報就這些,謝謝大家!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孫主任!下面,請市科技局王友芳局長進行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友芳: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揚州科技創新工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關注!
近年來,揚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產業科創名城建設,爭做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全力打造“創新引領,產業興旺”的好地方,先后創成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2021年,揚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9.6%,創新能力在全國創新型城市中位居第27位,在長三角41個城市中創新生態指數列第11位,并上榜長三角科創重點城市。
今年以來,全市科技系統以“攻堅突破年”和“服務提升年”為主題,深入實施“533”產業科創計劃,重點在創新主體培育、科創平臺載體建設、創新生態環境打造等方面下功夫,努力為揚州產業科創名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一是創新創業生態進一步優化。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專題召開科技創新大會,集成出臺“科技創新10條”,在重大科創平臺、科技孵化器、創新飛地、技術轉移中心以及“揭榜掛帥”機制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激勵引導力度。規劃推出“533”產業科創計劃,重點培育壯大“航空、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新興產業,推動“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三大主導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紡織與服裝、食品”三大優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持續開展“科技創新挑戰賽、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車、科普微視頻大賽”等三大“國字號”活動和“瘦西湖創客周”等區域品牌活動。
二是創新主體隊伍進一步壯大。依托開發園區、工業集中區、科技產業綜合體、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載體,強化科技招商。今年1-6月全市共招引科技型企業334家,四批次2018家企業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同比增長96.5%,新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6家?,F有高新技術企業達1589家、省級以上“兩站三中心”達957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3家?;拘纬伞耙詣撔滦皖I軍企業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業為支撐”的創新企業梯隊。
三是產業科創動能進一步提升。聚焦“533”產業科創計劃,重點組織實施一批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建立高企培育庫、高成長性科技型企業培育庫、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培育庫,精準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今年以來,我們組織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274項,其中產業前瞻與關鍵核心技術項目獲得公示12項,創歷史新高。21個農業科技項目獲得省級專項支持,獲批數和獲批資金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四是科創載體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快。“十四五”期間,我們規劃建設G328產業創新走廊,布局江廣融合中央創新區。目前,全市共有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孵化器10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9個、省級孵化器25個、省級眾創空間58個。建成10個省級眾創社區,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全市投入運營科技產業綜合體32個,累計投入使用面積為429.4萬平方米,入駐企業4560家,培育高企200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509家,吸納人才5.5萬人。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揚州協同創新研究院和中航機載系統共性技術有限公司落地揚州三年已錄用全職人員289人,其中碩博90%以上,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已招錄在校生381人;國網智慧能源雙創科技園、寶勝創新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項目持續推進;新落戶北京機電研究所精密成型技術中心和國汽輕量化(江蘇)汽車技術有限公司。昨天剛剛召開的國際汽車輕量化大會,會上進行了正式揭牌,目前新落戶的國汽輕量化研究院落地注冊五個月來,已錄用全職人員46人,其中85%以上來自整車企業工作十年以上的研發人員。
五是協同合作創新進一步擴大。深入推進市校合作,與揚州大學合作共建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碳中和技術研究院暨新能源制造技術及裝備協同創新中心、作物基因組學和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寬禁帶半導體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室、車輛零部件智能制造實驗室等科創平臺。近期我們將與省產研院簽訂深化合作協議,揭牌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揚州)服務中心,在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揭榜掛帥項目、“撥投結合”重大科技項目等方面深化合作,已建10家企業聯合創新中心、落地“撥投結合”重大科技項目1個。近幾年,我們還先后與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共建技術轉移中心。全市共建“校企聯盟”1204個,每年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超千項。聘請“科技副總”數連續三年名列全省第一。
六是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深入開展科技人才“揭榜掛帥”助企專項行動,建立“三團一員”(科技鎮長團、駐揚高校專家服務團、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團和科技人才服務專員)企業服務體系,通過“征榜、發榜、揭榜、競榜、獎榜”方式,建立以需求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今年,我們開設“科技講壇”和“科創沙龍”,搭建能力提升和政產學研金交流平臺。特別是今年以來,聯合銀行系統開展科技金融進園區、進孵化器,幫助園區專門開設“科技貸”,在疫情防控形勢下不斷創設新的金融產品,為企業紓困解難,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依托駐揚高校組建18個“科創助航”特派團派駐省級及以上園區和經濟特色鎮,發揮駐揚高校優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以上六個方面是我們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來科技工作的主要成效。激情成就夢想,責任引領未來。我們將認真對照“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目標,開拓創新,市縣聯動,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為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作出科技部門的積極努力!謝謝大家!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王局長!下面,請市工信局張云翔副局長進行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工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云翔:
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大家好!
近年來,在廣大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全市工信系統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產業科創名城建設,錨定“‘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好地方”建設目標,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沖擊,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一是工業規模不斷攀升,主要指標增長穩健。2021年全市工業開票銷售金額達到7444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量超過1000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高于省均4.1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位;全部工業用電同比增長3%,居全省第5位;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9.1%,居全省第2位。
二是強鏈補鏈精準有效,產業集群質態提升。近年來,全市全力打造“323+1”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市領導掛鉤聯系13個重點優勢產業的機制,編制發布《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產業鏈圖譜》,精準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數控機床產業鏈成為省重點培育產業鏈,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產業規模均超千億元,先進制造業集群開票銷售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0%。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簽約先進制造業項目171項、新開工工業重大項目90項,53個項目列入省重點工業投資項目,項目數居全省第1位;重點產業集群合計開票銷售2274億元,同比增長9.6%,其中,化工新材料、新型電力裝備、電子信息產業同比分別增長29%、22.7%和18.1%。
三是產業升級持續發力,創新轉型成效明顯。以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擴量為重點,持續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轉型。培育了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累計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95家,居全省第3位,累計創成省級工業設計中心24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21家;培育了一批專精特新型企業,累計獲批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7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3家,其中國家級23家;培育了一批綠色低碳型企業,累計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500多項,節能40萬噸標準煤,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7家,其中國家級10家。
四是兩化融合深入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呈現新勢頭。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工業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累計創成國家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3項、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8個、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7家,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車間)89家,省星級上云企業482家,3家企業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們大力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市縣聯動設立總規模達4.4億元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聯合16家銀行金融機構設立“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專項貸”等26項金融創新產品,遴選96家服務機構進入市級服務資源池,為企業提供各類數字化服務產品569項,累計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646項。今年6月份,我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工作獲得江蘇省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督查激勵。
下一步,我們將針對當前工業經濟發展的痛點、堵點,聚焦聚力推進項目建設,抓細抓實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賦能,創新創優推動產業升級,培優培強重點企業梯隊,努力為打造“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好地方貢獻工信力量!謝謝!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張局長!下面,進入媒體提問環節??纯丛谧拿襟w朋友有哪些問題需要提問,提問前請說明所在媒體單位。請大家舉手示意。
揚子晚報記者:
打造“好地方事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是揚州政務系統提升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要求。在這樣清晰明確的要求下,今年以來揚州政務系統在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方面取得了哪些實實在在的成績?其中又有哪些獨有的工作經驗和創新機制?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張其龍:
今年以來,我們積極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圍繞市場主體和廣大群眾需求,持續擦亮“好地方事好辦”政務服務品牌。省營商環境評價政務服務指標中9個二級指標今年一直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一是強化統籌協調聚合力,打造政務服務連鎖“新特色”。我們閉環推進營商環境任務清單落細落實落地。推動入學、人才服務、企業變更等30項“一件事”改革,印發“揚城通辦”工作方案公布首批“揚城通辦”事項清單。創新“一企來辦”工作新機制,加快推進12345“一企來”企業服務熱線與線下多元代辦幫辦深度融合。推進11個國省試點任務,在8月9日省發改委最新發布的《江蘇省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中,政務辦推送的《揚州市打造多端融合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總入口》《揚州市推動政府采購遠程異地評標》《揚州市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滿意度評價工作》3項案例入選。
二是深化改革創新提效能,樹立企業開辦極簡“新標桿”。全省首家試點推進企業電子印章發放、應用,全省率先上線電子印章系統。完成國務院創新試點任務,實現不含行政區劃企業名稱網上自主申報。加強集成服務專區和免費幫代辦隊伍建設,創業者無感完成企業開辦六事項聯動辦理,全程零費用。創新業務流程,提升企業市內遷移登記便利度,實現一窗受理、當場辦結。
三是聚焦便民利民優服務,提供政務超值增值“新體驗”。設立168個政務服務“1號窗口”,為“難辦事”提供“能辦成”渠道,累計提供問題解答33.89萬次,處理“難辦”事3000余件。設置“一件事當場辦”專窗,在全市開展復印、郵寄、刻制印章“三免費”服務,節省群眾開支618.88萬元。實現市縣鄉村四級政務服務“好差評”評價系統全覆蓋,在全省創新組建市縣鎮三級政務服務社會監督員隊伍,已開展120余次監督活動,完成問題整改301條。
四是突出數據共享創示范,打造數字政務智慧“新平臺”。“建成‘一網三端’總平臺全面推進‘兩個免于提交’”入選中國信息協會“2022數字政府創新成果與實踐案例”。全市可網辦事項占比達99.8%,累計發放政府部門電子印章3000余枚,匯聚電子證照數據3771萬條,電子證照調用量達700余萬次。全新升級改版“蘇服辦”APP揚州旗艦店,實現不動產、公積金、社保醫保等140個高頻應用“掌上辦”。
五是完善體制機制強監管,力求公共資源交易“新突破”。創建政府采購“承告訪檢”工作機制以及工程招投標動態核查機制、投標保證金清退“三查”服務模式,打造“蓮動揚州”公共資源交易立體監管平臺,省內率先上線政府采購、工程交易遠程異地評審系統,政府采購不見面交易達98.3%,該系統將于本月底正式上線。
江蘇經濟報記者:
今年高郵在省科技計劃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貢獻率,助力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是如何開展工作的?謝謝!
高郵市副市長蔣瑋:
謝謝江蘇經濟報記者!很有幸借助這個機會,介紹一下高郵在科技工作方面的舉措。在提高項目的成功率和貢獻率、助力產業創新發展方面,高郵主要是通過持續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雙向融合。針對高郵主導產業創新發展需求,高郵大力實施項目建設提效行動。
一是聚焦產業創新實施項目。突出科技項目“實施可行性、投入真實性、效益預期性”,明確相關部位掛聯鄉鎮園區和主導產業,圍繞產業創新的具體需求,結合項目培育梯隊進度,項目化、清單式提供精準的科技服務。
二是打通項目培育實施全鏈條。在科技項目培育實施中強調“平臺共享思維”,加強創新協同力,建設“科技項目梯隊培育庫”。在全市范圍內從“種子層”“培育層”“實施層”三個層面推薦優質項目,科技部門篩選審核后分類入庫,實行分類指導、靶向服務、績效管理。全面梳理企業需求,通過我市科技鎮長團,與大院大所根植產業創新建立戰略性合作關系,通過共建研發平臺、實施專利布局、聯合培養人才、技術資金入股等方式助推企業實施科技項目,聚力開展項目全生命周期培育實施。今年分產業分類別收集企業技術需求共130余項,發布給合作高校,跟蹤開展線上線下產學研對接活動。
三是優化項目培育全過程服務。深化創新項目與人才引用一體化運作模式,做到在科技招商中“引進能人”,在產學研合作中“發現能人”,在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中“用好能人”。把集聚資源、用好人才、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出效益作為項目實施的落腳點,全力推進“政、產、學、研、金、商、介、用”的廣泛深入合作。今年以來,柔性引進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40多名,組織50多家企業與西安交大、天津大學、東南大學等30個專家團隊高層次人才開展線上線下對接,幫助解決技術需求近60項。謝謝!
揚州電視臺季剛:
上半年營商環境目標任務有序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在此基礎上,下半年市政務辦將如何圍繞指標繼續沖刺領跑、爭先競好?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市行政審批局局長張其龍:
優化營商環境優無止境,改進政務服務永無終點。下半年,我們將以更足的干勁、拼勁和韌勁,繼續搶抓機遇、加壓奮進。
1、著力夯實智慧政府建設“根基”。打造全市“一網通辦”總入口,形成“四端協同”(電腦端、移動端、自助端和窗口端),做到“一入口、好辦事、管全程”。全域推廣“蘇服碼”應用,豐富“一碼通辦”應用場景。探索高頻政務服務進駐銀行智慧柜員機,加強政銀合作,打造“群眾身邊的政務服務大廳”。
2、全力釋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動能”。圍繞個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統籌推進30項具有揚州自主特色的“一件事”改革。組織編制揚州市行政許可事項清單、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村(社區)幫代辦事項清單,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推進網上中介超市平臺建設,出臺《揚州市中介超市運行和管理辦法》。依托“蘇企通”服務平臺,向企業精準推送“政策禮包”,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網申捷享”“代辦直達”。
3、聚力構筑政務服務體系建設“高地”。深化政務服務“1號窗口”建設,攻克“辦不成事”。全面落實《鄉鎮(街道)全科政務服務規范》,健全全科政務服務模式。創新開展揚州市“網格+代辦”兩員融合機制,銜接市域社會治理指揮平臺和政務服務“一張網”系統,力爭建立更加簡約高效的公共服務模式。
4、奮力擦亮公共資源交易“窗口”。推動項目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上線政府采購電子檔案系統,完善工程招標交易服務“快通道”,持續激發交易平臺惠企減負服務效能。上線“蓮動揚州”公共資源交易立體監管平臺,加強大數據分析及應用,提升數字監管能力。
5、努力架好政民溝通互動“橋梁”。全力構建線上“全渠道接入、全領域協同、全方位運營”的市縣一體化平臺;全省率先打造“一企來辦”熱線助企品牌,建立大廳窗口橫向協作、代辦幫辦縱向聯通的服務模式,實現企業訴求“一鍵接聽”、政府部門“快速反應”、政務服務“精準匹配”。
急鼓催征日,奮進正當時。我們將堅持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為己任,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辦事群眾的“貼心人”,真抓實干,攻堅克難,持續擦亮“好地方事好辦”政務服務品牌,為“好地方”揚州好上加好、越來越好貢獻政務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謝謝!
央廣網記者:
近年來,經開區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去年你們提出了“3+4+1”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又是如何具體進行打造的?
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徐春茹:
謝謝央廣網的記者,也謝謝各大媒體的記者朋友。良好的產業創新生態,是集聚產業、催生創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作為全市經濟發展主陣地、產業項目集聚區、科技創新主戰場,我們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優良的產業創新生態,為園區“二次創業”提供堅強支撐。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今年,經開區成立了區科技創新委員會,強化頂層設計,打造經開區科技創新體系。繼2021年出臺一系列新政后,今年6月初,我區召開全區人才暨科技創新大會,又重新出臺了科創政策10條,人才新政12條3.0版等政策,進一步聚焦問題補短板,精準發力促提升。
二是強化產業根基,提升產業規模和質量。在去年初召開的黨工委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雙千億過百億”的奮斗目標,加快構建“3+4+1”現代產業體系。為此,我們成立了新能源、綠色光電、汽車零部件、高檔輕工和智能制造等專業園區,深入實施“五個一”工程,即:每個重點產業,引進一個院士團隊、建立一個研發平臺、組建一支產業基金、成立一個產業聯盟、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產業園區。今年初,在市科技局的幫助下,我區引進設立了汽車輕量化研究院,為我們的主導產業強鏈、補鏈、擴鏈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區實現工業開票銷售505億元,增長22.3%,實現規模工業總產值457億元,增長25.1%,為全年實現開票1000億元打下了堅實基礎。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4%,增長65%。
三是做大做強企業主體,激發創新活力。我們把創新企業的培強壯大作為推動創新發展的重中之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額”三年倍增計劃,高標準建設重點產業科創平臺,培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力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規上工業企業“上云用云”“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覆蓋。目前,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近1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9家,省級以上研發平臺89個,省專精特新小巨人7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個,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個(亞普);省級智能車間20個、智能工廠3家、國家級智能工廠1家。
下面我回答第二個問題?!笆奈濉逼陂g,經開區大力打造“3+4+1”現代產業體系,“3”指的是綠色光電、汽車及零部件、高檔輕工三大主導產業,“4”指的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四大新興產業,“1”指的是現代服務業。
經開區為此編制出臺《制造業發展白皮書》《服務業產業發展白皮書》,對招商引資、提質增效、培大育強、人才引進制定相關政策意見,組建六大專業園區,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全市率先實現項目“領證即營業”“拿地即開工”“竣工即交付”“一枚印章管審批”。招商引資方面,今年以來新簽約先進制造業項目39個,總投資342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4個,20億元以上項目3個,累計在談項目信息300個;項目建設方面,31個列省市工業項目實質性開工,竣工投產重大項目19個,84個技改項目已開工76個,“三新”項目認定超額完成序時進度。項目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廠房建設從開工到交付最短4個月,不斷刷新“經開速度”;企業服務方面,召開工委第二次擴大會議、企業家發展大會、服務業發展大會、科技人才創新大會,從3月份以來堅持每周一上午組織召開線上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查漏洞,解煩惱”政企互動視頻會,建設企業家公園,利用這一平臺召開企業家沙龍會,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要素保障方面,加快整治低效閑置用地,建立政銀投企長效合作機制,制定“人才新政12條”,配套建設人才公寓9萬平方米,上半年已交付2.8萬平方米,推進區域能評和整區分布式光伏試點,加快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下一步,我們開發區將圍繞“創新引領,產業興旺”好地方建設,重點圍繞提升產業層級、構建創新生態,推進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補齊短板,做大總量,做優質量,著力完善現代產業體系,一以貫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感謝各大新聞媒體一直以來對我們開發區的關心和關注,期待大家一如既往關心支持,謝謝!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感謝徐主任!由于時間關系,現場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有進一步想要了解的,會后可與市政府新聞辦聯系。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